中壢華興醫院院長‧前中華民國兒童療育學會理事長

陳銘德醫師

 

或許看到這個題目許多人會很驚訝,這怎麼可能搞錯?事實上大家對自閉症有許多的誤解,甚至部分的醫療人員也不是非常清楚,許多人認為自閉症就是不講話,永遠躲在角落裡的那種小孩,甚至把自閉症與過動症視為相反詞,因此常把部分的自閉症兒童當成過動兒,而沒有即刻接受適當且完整的治療。

 

自閉症的情緒障礙

許多自閉症的小朋友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安安靜靜地蜷縮在牆角完全不理人,相反的,他們常像個停不下來的小馬達,整天轉個不停。他們似乎穿梭在人群中,但與別人眼神的交會卻是短暫的。他們非常的固執,如果不照著他們的意思的話,常伴隨而來的就是哭鬧尖叫,甚至在地上打滾、撞頭。而且他們的精力充沛,常搞得大家人仰馬翻,直到他們閉上眼睛的那一刻,全家才恢復安寧,這時端詳著這位躺在床上的小寶貝,他們的容貌好像天使,真是令人又愛又心疼。

雖然沒有實際的統計數據,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自閉症的小朋友常常是男的帥女的美,這或許是上帝給他們的補償吧!自閉症小朋友在情緒表達及衝動控制上與過動症有些類似,因此若不佐以其他症狀容易誤認為過動兒。

 

語言發展上的特色

自閉症常伴隨語言發展遲緩,患者常到了兩歲多還不開口講話,但好像他們都聽得懂大人的話,要做甚麼事情總是拉著媽媽的手,去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不過除了發出一點聲音以外都不會用語言溝通,就因為缺乏口語的溝通,常常別人無法了解或誤解他們的意思,這也是導致常常挫折哭鬧的原因。

通常兩歲多還不會開口說話而來求診,醫師大部分都有警覺會不會是有自閉症的可能,當然不是所有兩歲多不開口的小朋友都是自閉症,許多只是單純的語言發展遲緩,只要接受語言治療就會有很好的效果。自閉症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與智商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語言會在兩到四歲間逐漸發展出來,不過部分小朋友因為智商有較上的落差,可能到六歲都無法發展出語言功能,若是如此就要靠字卡等輔助工具進行溝通。

自閉症小朋友中有一群較特殊的我們特稱為亞斯柏格症,他們初期語言發展也是較慢,不過一旦開始講話,在短時間內詞彙大量的增加,而且變得一天到晚講個不停,說起話來有時像個小大人,甚至讓人家覺得他們的語言功能超越同儕。不過仔細觀察他們的說話,雖然相當流暢且語法正確,但是我們發覺他們常常重複相同的問題,而且不斷發表自己感到有興趣的話題,卻無法意識到對方毫無興趣甚至已經聽不下去了,例如若這陣子他喜歡捷運,可能一家人都要接受捷運話題的轟炸了。有一部分的小朋友雖然滔滔不絕,但我們會發現他講的話語當時的情境沒有什麼關聯,而淪為缺乏互動的自言自語。

另一個臨床上的例子是有一位小朋友操著濃濃的大陸腔,講話頭頭是道像個大人,不過我發現他的父母是道地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這孩子也沒有去過大陸,他說話的腔調與口吻完全是從大陸連續劇學來的,學校老師覺得他很會講話,就推薦他參加演講比賽,可惜上了台一句話都講不出來,最後落荒而逃結束一場鬧劇。這類的小朋友的語言發展主要來自於精確的模仿,但對語言的理解力是不夠的,但因為他們流暢的表達及超齡的話題,常讓人忽略了他潛在的問題,而沒有做即時的語言治療。

 

語言治療師訓練無口語的聽障小朋友之溝通 

人際關係上的困難與突破

或許自閉症這個名詞的誤導,爸媽總是覺得我的孩子不會不理人,他很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怎麼可能是自閉症?事實上大多數自閉症的小朋友都非常熱情,他們不太會排斥別人,甚至會很主動的要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不過當我們仔細的問起來就會發現,他們常常會伸手去觸碰別人,即便是陌生人也一樣,若有想要的玩具可能會出手去搶,甚至生氣的時候會用力推其他的小朋友。這一方面是他們缺乏語言溝通的能力,直接以動作表達他們的情感,另一方面是他們缺乏與生俱來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常用一些其他小朋友不能接受的方式與人互動,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嚴重障礙。常讓家長困擾的是在路上或公車上,會任意跟陌生人說話甚至亂摸人家,到百貨公司或賣場也會隨便觸碰展示的商品。

除此之外,他們對別人的反應容易會有誤解,就有一位自閉症的小朋有很有演奏小提琴的天份,有一次爸媽精心為他安排一場小小音樂會,演奏完畢後觀眾響起一片如雷的掌聲,但他卻哭了,覺得大家在嘲笑他,甚至從此就不再拉小提琴。

有些小朋友因為對語言的理解不足或容易流於字面上的解釋,對於一些雙關語或弦外之音比較無法理解。小時候爸媽主要以指令為主比較沒有問題,但長大後面對同儕較複雜的對話,就會顯的較為吃力,常常同學都笑翻了但他時在不知道人家在笑什麼,或者大家正襟危坐的聽話,他卻一個人莫名奇妙的哈哈大笑。這時候的他會覺得團體互動很累,回到家裡最希望的就是一個人獨處,不要再面對這些難以理解的互動。

在人際關係上自閉症小朋友也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常常好不容易教會某種情境應該如何應對,但遇到其他類似的狀況他還是不知所措,所以在訓練自閉症小朋友時,情境盡量的結構化,不要臨時出現太多的變化,否則會造成他很大的挫折,應該等到他能完全掌控這種情境後,再慢慢加入其他的元素。

 

特殊能力與興趣的控制與運用

部份自閉症小朋友會有一些奇怪的嗜好,例如收集種子、電池,背誦火車時刻表等一般小孩覺得枯燥無味的東西,也會有一些強迫性的儀式行為,例如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所有玩具車由大到小排整齊才肯上床,同時他們也極度的拘泥規則與細節。

但這些小朋友最常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們具有一些特殊能力,例如背萬年曆、繪畫及音樂天份、或對日常生活的瑣事細節展現超強的記憶力,甚至看過一棟建築物之後,回到家裡就如照相機般巨細靡遺地把這棟建築物描繪出來。

為什麼他們能夠辦到?原因在於他們的頭腦跟我們不太一樣,一般人絕非他們的對手,這些具有特殊能力的自閉症小朋友他們的腦袋裡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高速公路,他們針對某些事物能以極快的速度處理,令人望塵莫及,但可惜他們腦中似乎少了四通八達的小巷子,沒辦法廣泛的處理日常生活所遭遇的事物。

有許多明星學校的資優生也會有自閉症的患者,他們雖然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但對於某些科目具有特殊的天份,在配上他們特有的執著,常常在學業上會有過人的表現,甚至在基礎科學上有著傲人的成就,套句某品牌洋酒的廣告詞「成功往往來自於不必要的堅持」,應該是他們的最佳寫照吧!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閉症小朋友的這些特殊能力,如果只是背萬年曆或是記憶點無關緊要的生活瑣事,的確有必要引導他們走出象牙塔擴大生活領域,以免流於永無止盡的自我刺激。但若是擁有音樂或繪畫上的天份,則應該讓他們自由發揮,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畫家、音樂家可能是自閉症患者,也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只不過當時沒有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加以確認罷了。

有一個很有趣現象,在法國有一位自閉症的小女孩,擁有過人的繪畫天份,經過治療之後,她慢慢的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但卻再也畫不出以往那種水準的畫作,如果是您,您選擇哪一樣?

 物理治療師訓練小朋友的下肢功能  

全方位的治療團隊

自閉症的治療絕非是一位名醫獨挑大樑,而是一個團隊整合性的治療,沒有一個人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給予自閉症小朋友全方位的照顧,因為自閉症小朋友的治療需求是多方面的。

我們需要兒童心智科醫師及兒童復健科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語言治療師訓練語言的發展,注意力不足,過動及社會互動的缺乏需要職能治療師的協助、初期常有肌力不足的現象也得靠物理治療師的幫忙、至於情緒的控制也有賴心理師的介入,此外較重症的自閉症患者以後的安置問題也需要社工人員的幫忙,只有結合大家的專業才能給小朋友一個完整的治療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王秀伯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常聽到許多人酷酷嗽、咳個不停,醫院、診所也充滿了來看感冒咳嗽的病患,醫師總會開立咳嗽藥水讓患者帶回家照三餐喝。但現在有研究表示,喝蜂蜜來止咳的效果,比使用咳嗽糖漿來得好,尤其對小孩子來說。此研究刊登在Pediatrics(小兒科期刊)。

 

以色列Petach Tikva社區小兒科診所Herman Avner Cohen醫師表示,這次的研究,對於上呼吸道感染且有夜咳的小孩子,時間是在20091月至12月之間,在6個社區小兒科診所就診的3001~5歲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其中排除了氣喘、肺炎、喉嚨氣管支氣管炎、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等症狀的小孩,另外在24小時內有使用咳嗽或感冒藥、蜂蜜的小病患也被排除於研究。

 

這是一個隨機雙盲的研究,受試的小孩第一晚不給予任何蜂蜜製品或安慰劑。第二晚則隨機雙盲在睡覺之前30分鐘給予三種廠牌的蜂蜜之一或是安慰劑(silan date粹取物)服用。評估的指標為小孩的咳嗽頻率,咳嗽嚴重度、咳嗽對小孩和家長睡眠的影響程度等。

 

Herman Avner Cohen醫師說明,在比較了介入前後、每個治療組的症狀分數後發現,有使用蜂蜜的三組病患,都比使用安慰劑組有明顯的改善,而三種品牌的蜂蜜之間,則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對於夜咳、小孩睡眠與家長睡眠狀況方面,桉樹、柑橘、丹參這三種蜂蜜的止咳效果,都比安慰劑來得有效。

 

Herman Avner Cohen醫師和團隊表示,根據他們研究的結果,蜂蜜的確可以作為1歲以上孩童的咳嗽替代療法,且效果業確實比咳嗽糖漿來得有效。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東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  吳元暉醫師

 

媒體報導醫師因為突發心血管疾病而倒下的事件時有所聞,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工時過長是否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相關。事實上,「工時長」是國內就業市場的普遍現象,因為工作時間過長而增加的健康風險,值得我們注意。

過去許多針對工作時間長短與心臟病發生關係的研究,結論都莫衷一是。201210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刊載了芬蘭學者最新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工時長的人確實比較容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研究者回顧整理1958年以來至2010年,日本、美國、丹麥、芬蘭、荷蘭、瑞典、英國等地學者發表的十二篇代表性的論文,累積共兩萬兩千多名研究對象,其中多數為男性,藍白領工作者都有。統合分析結果顯示,工時較長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相對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在校正諸多相關的危險因子之後,工時較長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相對風險則是一般人的1.59倍,如果只針對上述十二篇論文中實驗設計更為嚴謹的四篇前瞻性研究做統合分析,工時較長者的相對風險也有一般人的1.39倍。

這個統合分析研究中,工時過長指的是每日工作超過10小時或者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研究者也發現過去所發表的個別研究中,如果將「工時長」定義在較為嚴格的每日11小時或每週60小時以上,統計上冠狀動脈心臟病相對風險升高的情形就更為顯著。除了工時過長以外,短期工時的增加也可能引發心臟疾病,有一篇日本的研究顯示,突然增加每日工時超過3小時,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將上升達2.5倍。

學者推測「工時長」代表工作要求高、工作壓力大、休閒活動被剝奪、缺乏睡眠和休息。在冠狀動脈心臟病各項傳統的危險因子以外,醫界和民眾應該留意超時工作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以預防突發心臟疾病所造成的遺憾。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雜誌來源:http://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monthly_over_edit.php?id=123&page=1

高跟鞋讓許多女性朋友婀娜多姿,但在身體健康上卻也帶來許多挑戰。

穿著高跟鞋走路常會引起一些靜脈的症狀,如疼痛、疲勞、腿部沈重無力。在201210月的J Vasc Surg. 中,巴西學者Tedeschi Filho W等探討穿不同型高跟鞋對靜脈回流的影響,比較對象為赤腳走路。本研究共有30位無症狀婦女(平均年紀26.4歲)穿合適鞋子,並令她們做正立位時的足部屈曲和伸展,及在站起來和躺下去時的下肢靜脈回流變化。受試者分別赤腳、穿中跟鞋(3.5 cm)、細高跟鞋(7 cm)和厚鞋底高跟鞋(7 cm),並測定靜脈充盈指數(venous filling index, VFI)、射出血量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和剩餘容積比率(residual volume fraction, RVF)。

結果顯示穿高跟鞋者的RVF皆高於赤腳者,但穿中跟鞋者的RVF低於穿高跟鞋者,唯後者並未達統計差異。EF則呈相反結果,赤腳者的EF高於其他三組,VFI則無明顯差異。可見穿高跟鞋會減低肌肉幫浦功能,長期穿高跟鞋會造成下肢靜脈高血壓,且可能會是引起靜脈疾病症狀的致因。

20126月的Hum Mov Sci.電子搶先報導中,巴黎學者Gerber SB等分析高跟鞋對年輕婦女的靜態平衡之影響。本研究共收案53位婦女,年紀介於1830歲,且習慣穿高跟鞋,都沒有骨科或神經科疾病,作者使用力板分析靜態平衡,分別測定在張眼和閉眼時,採赤腳或穿高跟鞋(7 cm高,直徑1 cm)時的內外側方向和前後方向的壓力中心移動情形。結果顯示穿高跟鞋組在閉眼情形下,其內外側方向的中心移動明顯增大,證實穿上高跟鞋(7 cm)會影響年輕健康婦女的靜態平衡。

20121月的Foot Ankle Int.中,美國學者Foster A等研究鞋跟高度與踝部外側扭傷的關係。共有18位婦女參與,鞋跟高度分為高跟(9.5 cm)和低跟(1.3 cm),受試者以其所選用速度步行,評量3D運動學、地面反作用力和脛骨前肌及腓長肌的肌電圖變化。結果顯示,高跟鞋組的最大踝部蹠屈角度和內翻角度皆大於低跟鞋組,此外,高跟鞋組的腓長肌的最大內翻力矩顯著增高,但脛骨前肌則無差異。作者推論如此可能會因高跟鞋而增加向外側踝部扭傷的風險,應多注意防範。

因為高跟鞋被認為與髕股關節疼痛有關,在20126月的Gait Posture.中,美國學者Ho KY等分析11位健康年輕婦女(平均年紀25.0±3.1歲)的下肢運動學和動力學,鞋跟高度分成三種:低跟(1.27 cm)、中跟(6.35 cm)和高跟(9.53 cm)。結果發現在鞋跟高度增加時,髕股關節應力最大值會明顯增高,髕股關節應力增大主要來自於關節反作用力增大,膝部伸肌力矩和膝屈曲角度增大所致。

20124月的Gait Posture.,波蘭學者Mika A等分析年輕和中年婦女在穿上不同高度跟時對下肢運動學及肌肉活性的影響。本研究量測下肢肌肉的肌電圖變化,及髖部、膝部和踝部的運動學,鞋跟的高度為低跟(4 cm)和高跟(10 cm)。結果發現在鞋跟增高時,膝部屈曲增大,踝部外翻減小,表示穿高跟鞋時,步行中可減少地面反作用力的代償機制會變差。穿高跟鞋會增高肌肉的活動量,加速肌肉疲勞,導致肌肉使用過度,以及反覆使用造成的勞損傷害。

20125月的Am J Phys Med Rehabil.Mika A等更分析高鞋跟和低鞋跟對步行中的豎脊肌活性及骨盆運動學的影響。研究共分三組:未穿鞋、低鞋跟組(4 cm)和高鞋跟組(10 cm)。結果穿高跟鞋的年輕婦女腰椎豎脊肌肌電圖活性較高,在步態中的最初觸地時以及腳趾離地時皆如此。中年婦女的高跟鞋的腰椎豎脊肌肌電圖活性顯著大於未穿鞋組。

此外年輕婦女高跟鞋組的矢狀面骨盆活動範圍顯著高於低鞋跟組和未穿組,但中年婦女則無此情形。可見高跟鞋組的腰椎豎脊肌活性增大,會加重肌肉的過度使用,引起下背疾患。中年婦女穿高跟鞋者的腰椎骨盆構造隨著年老而變僵硬,而致高跟鞋的不良影響會隨著年紀增大而更嚴重。

20129月的Clin Rheumatol.電子搶先報導中,美國學者Glassy CM等分析221位穿高跟鞋的受試者,評估高跟鞋和骨骼健康風險因子(性別、身材瘦小、骨折家族史、吸菸史、步行、攝取乳製品的情形、早期停經或在45歲以前切除卵巢)的關係,結果並未發現穿高跟鞋會影響跟骨骨密度。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 http://goo.gl/rRgl7 

文/李蜚鴻 

由於台灣醫師執業環境不佳,有些人想到大陸執業,卻從換照到執業衍生不少問題,「大陸台灣執業醫師聯盟」日前在高雄成立,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正泰在成立大會中說,以高雄市約3500名醫師數比上人口數,平均1名醫生服務300到400名患者,這樣的服務對象數無法讓醫師發揮所長,他認為1名醫生應該服務5000名患者,所以有醫生希望有機會到大陸發展。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 楊榮森

 

網球肘指發生於肘部外側部位的發炎,正式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是引起肘部疼痛的最常見致因,臨床患者大多未從事網球運動,而是由於日常生活動作、工作或運動時,過度用手臂來操作重物所致,這是因為手腕伸肌的肌腱位於肘部肱骨外髁上,從事前述動作時會令該部位承受負荷,引致肱骨外髁的肌腱發炎而出現疼痛。此病症與工作或運動習慣有關,若在罹病後未能改變習慣,即可能演變成慢性病況,嚴重時在晚間也隱隱作痛,甚至於使手肘活動受限。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goo.gl/rRgl7

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 蔡宏斌

 

醫師要懂得照顧自己,才能保障病患

自醫學系畢業迄今已過了14個年頭,身為一位在醫院工作的中堅分子,我經歷過自己建中同學,同時也是台大神經部陳志全醫師的過勞死衝擊,讓原本沒有注意自己健康的中年同學們,又聚集再一起討論過勞相關的健康問題,也認知到40歲以後有需要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的父親是一位婦產家醫科的開業醫師,在年輕的時候全天候幫街坊婦女接生,年紀大了就轉為家醫科看診,後來在一次看夜診時發生心肌梗塞,仍堅持把門診病人看完才就醫,他的拚勁代表那個時代當醫師就是以病人第一的精神,對於我的心靈衝擊是很大的。現今的醫療時空已經大不相同,在病患自主意識高張、醫療訴訟頻仍與救命科別六大皆空的今日,當醫師者要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才有可能保障病患的健康。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goo.gl/rRgl7


文/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李紹榕

     

依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發生「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至少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也就是說,死亡率每拖一小時便增加1%,因此診斷及治療真的猶如與時間賽跑一般。

若是不開刀治療的患者,約71%的人會在兩個月內死亡、89%的人在三個月內死亡,而91%會在六個月內死亡。尤其以單純主動脈剝離手術而言,超過五成以上的患者,恐怕會有10%~30%的死亡率是合併有中風、血管自行破裂、休克等症狀而猝死的情況。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王秀伯

 

 

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多少呢?是5個小時還是9個小時、7個小時呢?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太多或是太少都不好,每天晚上若是可以睡足7個小時,對於記憶力的保持是最好的,尤其對於女性而言。這個研究的結果,已經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阿茲海默氏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

 

其實也有很多研究曾經表示,每天的睡眠時間若超過或是少於7個小時,心臟疾病或是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都會增加,專家推論,因為心臟疾病和糖尿病跟記憶力的好壞可能有關聯,因此推測睡眠時間與記憶力的好壞,應該有關係。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王秀伯

 

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的減肥,坊間流行的方法相當多,有一天當中只能吃一餐接近斷食的方法,也有餐餐都只能吃肉類的方式,還有只吃香蕉、吃蘋果的單一食物減重法。還有人利用紗帶纏手指,甚至還用保鮮膜幫助身體發汗……等等的方式。減肥方法無奇不有,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但是減肥最終還是回到少吃多動,才能夠真正減去身上的脂肪。

 

但是現在有研究指出,減肥想吃東西沒關係,我們可以把食物切成一小塊小一塊的來進食。這樣一來,會比較快有飽足感,進而吃得少,同時也可以控制吃進肚子的份量,這個研究在瑞士蘇黎世所舉行的攝食行為研究協會年會中發表。

 

文章標籤

健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